从普希金广场跨入教育改革前沿 留苏精神薪火相传

  ——专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留苏分会会长刘利民

  文 | 马思遥

  1986年6月6日是俄国文学巨匠普希金诞辰189周年纪念日。这天,莫斯科温暖的阳光如融化的蜂蜜,在普希金广场上洒下一片金黄。巨大的普希金雕像旁,鲜花怒放,周边围满了自发前来纪念的民众。人群中,一位目光炯炯的中国年轻人即兴背诵起普希金的诗歌《致恰达耶夫》,周围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热烈的掌声,有些人甚至被他声情并茂的朗诵和饱含深情的嗓音感动到落泪。旁边的记者捕捉下了这一动人瞬间,刊登在当地的报纸上,成为当时中苏友谊“情比金坚”的生动见证。

  这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就是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留苏分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20世纪80年代,在革故鼎新的岁月里,他跨越国界追寻知识的火光,带着淬炼过的学识重返故土,将人生理想锚定在推动中国教育持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刘利民接受《留学生》杂志专访

  日前,刘利民接受本刊专访。在他深厚的人生阅历中,我们窥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发展的宏图伟业,也看到了那批留苏学长,在日新月异的变化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的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矢志不渝的报国初心。

  “春天的第一群燕子”

  见证友谊的彩虹

  少年的梦想往往会贯穿一生的追寻,刘利民即是如此。学生时代,他遇到了一位50年代曾担任俄语翻译的老师。她娴熟精湛的俄语、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性格让刘利民十分敬佩。“最美不过教育工作者”像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埋在了刘利民的心中。

  人会有很多梦想,人生是一场追梦的旅行,途中有些人选择了放弃,刘利民则是坚持到底的追梦者。他刻苦学习俄语、不断提升自己,最终如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随着中苏关系正常化,1984年国家教委选派青年教师赴苏联留学,时年29岁的刘利民已获得北京师范学院现代俄语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凭借优秀的工作能力和突出的教学成绩,他被国家教委选中,进入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攻读俄语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

  次年9月,刘利民等50余人踏上了北去的列车,他们被称为“春天的第一群燕子”。当火车驶入苏联境内,贝加尔湖映入眼帘,刘利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异国他乡与祖国的不同,不仅是自然景色的变化,更是思想和生活的天翻地覆。当时,苏联作为世界强国,莫斯科居民的生活质量很高,他们的肉蛋奶糖等人均摄入量远超中国。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电产品在中国还是奢侈品,但在莫斯科人的家庭中十分常见。

  最初的一年,刘利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修,然后开始攻读俄语语言学副博士学位(苏联的教育制度中,副博士学位相当于中国的博士学位)。当时,想要取得副博士学位,有一项极难的国家考试,学生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才能通过,而刘利民仅用一年就通过该考试。他的手写答案甚至成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其他学生的学习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留苏前辈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防科技、工业化体系建设、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引进了先进技术,更开创了自主创新路径,其精神遗产至今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长的报国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这代留苏人员,我们把最多的时间、最多的精力都放在为建设祖国而学习上,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留学报国的爱国志和报国情。”刘利民说。

  在普希金俄语学院期间,刘利民展现出卓越的语言天赋与领导力。他因学术表现突出被推举为“全苏学生会主席”,成为中苏关系正常化后首位担任此职的中国留学生,协助中国驻苏使馆协调留学生事务,推动两国青年互动和文化交流。

  “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我们在倾听祖国的召唤……美好的激情,都呈现给我们的祖邦”——谈及在普希金广场高声朗诵的那一幕,刘利民回忆说,“这些致《致恰达耶夫》中的诗句,充满了改革的激情与希望,我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出国留学,能在自己从事的教育领域为国家的改革做出一些成绩,是我最大的愿望。”

刘利民在2024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致辞

  躬耕教育 四十春秋育桃李

  出国留学就是要回国报效,这是使命也是初心。1988年回国后,刘利民回到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担任副院长、俄语系主任。1991年12月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的消息见诸报端。任谁都没想到,时代的巨人竟然是以这种方式与世界告别。刘利民的脑海里,留学时期温馨融洽的生活片段如潮水般涌现,又随着苏联解体的消息摔碎成岸边的泡沫。

  刘利民说,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既彰显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更以东方智慧为人类文明进步开辟出崭新路径,展现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自此,刘利民更加深刻地思考教育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国家之树若要常青,根系必须深扎在人民的土壤里,而教育就像是滋润大树的春雨。”

  刘利民将自己关于教育和国家发展的深刻思考以及多年来的留学经历融入教学中。在课堂上,他时常会和学生讲起留学时代的见闻,鼓励学生出去走走、开阔视野、见识世界,同时要心怀祖国、心系人民。他说,中国的发展取得今天的成绩十分不易,要珍惜,更要努力,未来属于你们,也在你们身上。

  刘利民身上,既展现了一名人民教师严谨治学的学者风范和博学笃行的治学态度,还展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和爱生如子的师者仁心。他将多年来的留学养成的全球化视野与回国后的本土化教育思维融会贯通,在教育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多元包容的价值理念。

  1998年后,他先后担任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工作重心由基础教学转向教育管理。一路走来,从一线教师,到一所高校、一座城市的教育发展决策者,他始终扎根教育沃土,用青春耕耘写下教育改革的坚实足迹。

  2010年,他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分管基础教育。刘利民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个人注脚。

  他曾经多次前往农村、山区,实地考察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调研相关政策的落地情况。在山村,他看到寺庙改建的学校,看到没有火炉冬天里瑟瑟发抖伸不出手写字的孩子,看到用石头拼成的课桌和用石块做成的粉笔……他在泥泞山路上,用脚步丈量着当时中国教育的情况。他将下基层所见到的情况整理成报告,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此后,我国启动了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至2018年全面完成任务。再次来到曾经的小山村,看着窗明几净的新教学楼,听着琅琅的读书声,他倍觉欣慰。

  他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期间,参与推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国培计划、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促进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在他看来,教育不仅关乎课堂里的知识传递,更是文明存续的根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教育能重构精神的压舱石。

  致力开放合作

  探索国际教育发展新路径

  作为“春天来的第一群燕子”,多年来刘利民深耕俄语教学与研究,曾担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并推动俄语学科建设。他在首都师范大学期间,主导校内俄语教学体系改革,并在全国俄语教育中都影响深远,不仅使首都师范大学俄语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也为国内俄语教育树立标杆。

  2003年,刘利民当选为世界俄语协会秘书长,参与全球俄语教学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协调国际俄语学术会议,并荣获俄语界最高荣誉“普希金奖章”。也正是这枚普希金奖章,陪伴着他在2006年,走进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接受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亲手授勋。

  那一天,克里姆林宫灯火辉煌、流光溢彩。在庄严的音乐下,刘利民身着深色西装,胸前别着象征着俄罗斯学术荣誉的普希金勋章,步入大厅。当天,所有受邀参会的人员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号码牌,上面写着数字,而刘利民的号牌上写的是字母“P”(在俄语中,P是总统这一单词的首字母),意味着他将接受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亲自授勋。20分钟后,坐在刘利民对面的普京总统径直走过来向他微笑、与他握手,并亲手帮他戴上了“友谊勋章”,以表彰他在推动中俄友谊稳步发展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庆典上,主持人介绍:多年来,刘利民先生致力于俄罗斯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成果颇丰。同时,他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俄罗斯语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两枚徽章,映照着刘利民以教育为纽带、跨越国界促进中外教育合作发展的宏大格局。他凭借深厚的学术背景与国际视野,将中国教育改革经验延伸至国际教育合作领域,在推动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多领域实践为全球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贡献了中国智慧。

  刘利民积极倡导中国农村教育与脱贫攻坚经验的国际共享,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将职业教育赋能脱贫、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等模式推广至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助力全球农村教育转型;同时深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积极推动“职教出海”、实施未来非洲计划等项目,于2024年11月当选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联盟主席。此外,他还通过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打造了“中国国际教育年会”“联合国国际教育日—中国活动”等平台,进一步落实中外教育对话与合作。

  转眼间,“春天的燕子”已归巢30余年,刘利民从历史的交汇处走来,始终践行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坐标系中,锚定自己的理想与追寻。

  深化文明互鉴

  擘画留学报国新图景

  2015年,刘利民当选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2020年当选为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会长。在他的带领下,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团结广大留苏学长,不断增强爱党、爱国意识,传承并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积极推动中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在他的带领下,留苏分会策划“恰同学少年——留苏档案见证百年复兴路”主题展,通过珍贵史料重现百年留苏史,唤醒新一代学子的文化传承意识;联合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办“俄罗斯高校国际毕业生日”等品牌活动,构建起中俄教育合作常态化平台。

  他带领留苏分会既延续老一辈留苏人“丹心报国”的精神血脉,又以开放姿态创新民间外交形式,倡导留学生成为“文明互鉴新使者”,使中俄人文合作从单向学习迈向双向共融,为大国关系注入了持久的人文温度。

  2024年10月,在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暨留苏分会成立35周年座谈会上,刘利民的致辞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传承发扬留学报国光荣传统是留苏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留苏分会和广大留苏人员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为促进中俄两国友好发展不断添实砖、加新瓦。

  时间的指针顺时旋转,留苏学长们的精神始终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留苏人员发奋图强、勇毅前行。“与百年前、50年代和我们那一代的留苏人员相比,现代留苏学子所学的知识理论不断延伸、发展,但是留苏学长始终牢记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精神永远不会褪色。”刘利民说。目前,全球的教育格局正在被深刻重塑。已年近古稀的刘利民依然保持着金子般的赤子之心,他以教育家的前瞻视野、留学人员的全球格局和拳拳报国之心,探索并致力于构建“科技赋能教育、教育建设中国”的新图景。

  “创新性和引领性是教育的双重使命。”刘利民强调说,创新性在于突破知识疆界破解未知,引领性则体现为超前研判社会发展趋势。他认为,以爱党与爱国的红色之心引领教育发展,教育塑造灵魂的本质功能就会永葆本色。

  面对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留苏学长,刘利民语重心长地说,新时代留苏青年、留学人员要在传承与变革中把握平衡——既要掌握前沿科技构建新体系,又要以爱国的红色基因熔铸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核,如同洞察全球风云的“文明候鸟”,既衔来世界智慧新枝,更筑就民族复兴的精神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