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陈敏华说:“得到国内外同行和患者的认可,就是我们奋斗的价值。”新京报记者 刘鑫 摄

  陈敏华说,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她攻克的目标。资料图片

在国际消融大会的晚宴上,陈敏华(中)身穿旗袍“推销”自己的论文,并与大会执行主席Solbiati夫妇合影。资料图片

陈敏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她以超声影像诊断和介入消融治疗为研究重点,以解除肿瘤患者病痛、延长非手术适应症肝癌患者生存期为努力目标,从中国国情出发,用廉价易推广的超声开拓数个新领域,创建了十余项新技术,突破多项前人视为“禁区”的领域,解决了临床诊断及肝癌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难题。

她先后获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劳模、全国医德标兵等十多项奖励;主持国家科技部863课题及部市级科研基金8项,共获部市级科研奖励十四项;2016年被世界无国界肿瘤介入治疗大会授予肿瘤介入治疗“开创性贡献金奖”。

2011年 组建中华超声学会介入超声学组并任组长。致力于我国超声介入诊断治疗规范化;主持介入超声指南制定;主编《中华介入超声学》专著。

2002年 开展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癌早期诊断、癌前病变诊断研究取得突破,完成国内国际超声造影指南。2008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9年 引进肝癌射频消融技术,开始超声引导治疗大肝癌、难治肝癌研究。主编首部《肝癌射频消融》专著,2007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7年-1990年 公派到日本北海道大学留学,完成近十项研究发表7篇论文。

学位论文在美国Radiology及英国皇家放射杂志BJR发表。

1992年-1987年 首先开展超声引导下对肝、肾脏、肺胸等脏器肿瘤穿刺活检及颅脑、脊髓肿瘤术中定位、腹腔神经丛阻滞等技术,并通过多种途径向全国推广。

匠心阐释

我爱祖国爱患者,爱自己的事业,这就是我的信仰。名利不在乎,在乎病人的利益。

我就希望中国的肝癌早诊、治疗水平达到国际领先。为此,我不敢怠慢,不敢休息,不敢旅游,因为有无数的病人和工作在等着我,时间来不及。为了让更多患者受益,我希望用自己的经验、技术,去带动影响更多的医生,并希望他们站在我的肩膀上前行。

按照我的日程安排,可能我会工作到最后。只要我还能思考,心脏还在正常跳动,其他事情阻止不了我继续工作,只要哪里需要,我都愿意去。

72岁的陈敏华至今仍然很忙,日历上的日程已排到了11月,几乎被填满,她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

有人说,陈敏华是“拼命三郎”。为尽快写完首部《肝癌射频消融》专著,她曾把自己关在医院附近的宿舍一年,与年迈多病的丈夫“分居”。丈夫多次大手术或住院,她几乎全“缺席”;母亲病危前的最后一眼,也终未能见到。“对于家人,我很愧疚,于我而言,患者和工作永远排第一,家人就只能排第二。”回想起过往,陈敏华眼圈泛红。但她说:“人一旦养成习惯,就不会觉得苦和累,也不会委屈,作为一个被病人需要的医生,这些是最起码的,很多前辈都这样做,我不是特例”。

从1978年接触到超声仪器,陈敏华这一辈子便再也不愿意放手。

那一年,院长告诉陈敏华准备引进超声仪器,希望她能参与。这是当时最新的影像仪器,“心脏、血管如何搏动,都可以实时显示出来,这让我非常兴奋,也很珍惜这个机会。”

当时在中国,肝癌、胆系癌症等的早期诊断非常难,而陈敏华发现,凭借手中的探头,应用不同的操作手法和各种附加方法,可以在癌症的早期诊断上发挥重要作用。

陈敏华从医40年,前20年醉心于肝癌、胆囊胆管癌、肺外周癌、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也突破“禁区”,让超声应用于神经外科对颅脑、脊髓微小肿瘤的术中定位;后20年则沉浸于超声引导对难治性大肝癌的规范化介入治疗,打破了医学界的固有观念。当她和学生站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研究成果时,她实现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许下的誓言:“我要在国际会议上,用我的成就,让世界重新看中国。”

每天数千次扫查致手指骨变形

我国胆系肿瘤多发,严重危害患者生命。但由于下段胆管易受胃肠气体影响,国内外医学界公认超声显示率低,早期诊断困难。要在胆管癌早期就发现病变,前提是需要了解和判断胆管的正常与异常,由于没有符合中国患者的标准,1982年开始,陈敏华选择了这个研究方向。

当时,她使用的静态探头扫查,每一例要划数十次以上,由于长时间用力握探头,手指骨发生了变形,直到现在,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初所留下的痕迹。在统计几百例获得正常值后,对轻度扩张的胆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其中是否包含了早期癌症病变?谁也不知道。于是,陈敏华留下患者的家庭地址,在那个电话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她利用休息日蹬着自行车,一家家上门做家访随诊。在一张大大的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每一个患者的探访情况。最终,陈敏华明确定义出了胆管轻度扩张的病理意义及诊断标准。但后续问题还有很多,如何提高末段胆管病变的显示率是大难题,陈敏华的思考也从未停止,即便是夜里躺在床上。睡意蒙中她有时会突然冒出一些想法,第二天醒来时却常会忘记。于是,她和丈夫约定,夜里,他就是她的“秘书”,床头柜里,常备着纸和笔。当陈敏华有想法时,他随时都可以帮着记下来。只是这样一来,患有严重心脏病的丈夫事后却很难再入睡,需要服用安眠药。

“他是天底下最好最好的,但是他的每一次生病住院,我几乎都没有时间去照顾。”对于丈夫,陈敏华有太多的歉疚。

陈敏华用了十年时间在胆系肿瘤的诊断研究上,创建的胆管诊断策略被日本、美国同行称为“陈氏法”,该系列研究于1992年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多次在国际会议及著名杂志发表。

“中国阿信”每天工作研究十几小时

1987年,受国家教委公派,年近四十的陈敏华赴日本北海道大学留学。也就这次,她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为,所有日本及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台上,没有中国人的影子。坐在下面,不服气的陈敏华暗暗发誓,将来我要坐到主席台上,要为中国人争气。“我从没有想过会这样实实在在地爱这个国家,要为这个国家去拼,此时下的决心已入了我的心髓!”

在日本,陈敏华几乎每天学习和工作十几个小时,白天在医院从事诊疗工作,晚上做实验、看书、记录研究数据等。由于医院规定尸体解剖必须在晚上12点以后进行,只要有这样的机会,陈敏华都不会放过。每天,她都是后半夜才离开学校。由于学校大门早已上锁,爬墙、跳窗子成为常事。

因1969年下放到甘肃平凉期间曾得克山病(地方性心肌病),高负荷的学习工作让陈敏华经常在夜间心区痛、胸闷、头晕,不得不靠吸氧坚持。直到科室氧气筒空了被护士长发现,大家才知道她的病情。当时的中国驻札幌总领事馆总领事千昌奎知道后,“严厉”批评了她:“我告诉你,你的健康不属于你个人,属于国家,我命令你必须夜里十二点前回去!”

在参加尸体解剖的过程中,陈敏华开辟了食管经皮超声扫查新领域,并发现食管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生理运动变化。她还曾带饺子,把当时在北海道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都请来。这可不是一顿“免费的午餐”,陈敏华要对他们的食管进行超声探查。她把拍到的数百张比豆腐块还小的图像,放在放大镜下测量,几千个数毫米的数据要进行两次重复测量,由于用眼过度,造成眼肌痉挛,眼球疼痛,视力急剧下降,至今仍留有后遗症。

短短三年,陈敏华从留学生到北海道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负责人(组长),她成为日本同道的“模楷”、“中国的阿信”。获得了各级政府机构颁发的7个荣誉奖状和荣誉市民。当她回国前一天离开诊室时,日本医生、护士在走廊站成两排,手持鲜花和礼品静静等候在那里。大家还凑钱买了当时最贵的全自动相机和卡拉OK机作为礼物,以表达对她的敬意。

中国食管癌高发,按时回国后,陈敏华马上申请了资金去河南食管癌高发区,为农民体检,通过讲课向基层医生传授经验。她希望,能让超声这种无创、廉价的方法得以推广,发现更多早期病变,提高患者生存率。陈敏华被北京市政府评为“优秀留学生”。1993年,陈敏华因为该项研究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在此基础上又完成了“超声对食管下段-贲门癌早期诊断”研究,1998年该系列研究又一次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不会说英文却用中国标准征服世界

对肝癌的早期诊断研究,陈敏华做了几十年。我国是乙肝及肝癌大国,因此,肝癌早诊也是重要的临床课题。

早在1985年,陈敏华就和同事完成了《肝癌穿刺活检及早期肝癌超声诊断研究》。“这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当时肝癌穿刺活检被认为是医学‘禁区’。”陈敏华说,此前,通过超声可以发现肝脏上的小结节,但很难定良恶性。在超声引导下对肝脏肿瘤进行穿刺细胞学检查,就可以发现早期肝癌,而且临床应用证实安全有效。这项研究结果在1985年获得卫生部首届肿瘤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2年,超声造影新技术进入中国,她承担了III期临床实验,组织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如果能把早期肝癌患者诊断出来,很多患者是可以治愈的。”半年多时间里,她带领6个博士生,把数百张照片、录像翻出来反复研究,每天读片到深夜,发现有问题或以前认为是良性肿瘤的患者叫回来重新检查、随访,甚至穿刺活检。

其实,早在日本留学时,陈敏华就在超声造影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还自己研制了初级造影剂。她的双手由于在当时做动物实验时,长时间暴露在射线下,导致皮肤表层受损伤,至今一到冬天就会裂出血口子,生疼生疼的。

2004年,国际权威机构制定的“欧超联指南”正式进入中国指导临床应用,陈敏华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和研究发现,这个指南并不适宜中国乙肝肝硬化背景的肝癌早诊。“诊断指标不完善,有可能漏掉早期肝癌。”陈敏华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适宜中国肝病背景的肝癌早诊标准,制定了中国超声造影指南。获得大会权威的好评,称为“中国年”,并委托她举办下一期的国际造影大会。当坐上主席台的那一刻,陈敏华内心澎湃,因为她用25年时间,实现了当初在日本的誓言。“我虽不会讲英文,但我能坐在主席台上,还能被美国、日本邀请去讲课,因为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认可。”2008年,欧超联指南参照她们的研究结果修改了指南,2010年陈敏华被邀请参加世界超声联合会组织的“国际超声造影指南制定”。“肝癌早诊”系列研究获得2008年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2015年获得“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突破”奖励。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