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国军事医学倾注毕生心血

从参加八路军到逝世,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殷希彭从来没有离开过军队卫生工作岗位,可以说,他既是我国军事医学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又是亲历其间的实践者,为我国军事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开始后,人民解放军由过去的游击战转变为大规模运动战。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殷希彭领导卫生部迅速组建了四所大型医院,接收从前线下来的伤病员。

到1949年4月,直属军区卫生部领导的大型医院有5所,总共拥有1.21万张床位,加上野战部队配属医院及各二级军区医院,全区收治能力达4万余人。

除组建医院外,殷希彭提出抽调外科医生充实前方手术队。

他说:“仗越打越大,每次战役一打响,大批伤员下来。技术力量不足是当前卫生工作的突出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把技术力量适当地集中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就是要扩大手术队,在人员物资上加以充实,开展第一线救治工作,不能只在后方等病人。”

于是,各医院和白求恩卫生学校抽调一部分外科专家和外科医生,充实到各个手术队,加强第一线救护力量。同时,各纵队、旅卫生部也都成立了手术队,使整个战伤救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殷希彭还为军事医学教育思想和学科建设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1954年5月,殷希彭就任第一军医大学校长,他提出了政治、军事、技术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

在他的支持下,第一军医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航空医学系,由生理学教授陈定一任系主任,聘请苏联专家波波夫来校任教,主讲航空生理,为我军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医学人才。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防原子放射医学系,为我国培养出第一批放射医学毕业生。

同时学校还调整了课程设置,在全体学生中增设战时卫生勤务和三防课程,使学校教育更加适应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58年,殷希彭调任军事医学科学院任副院长,1963年2月升任院长。当时,军事医学科学院刚刚从上海迁入北京,面临诸多挑战。

明确研究方向、选定研究重点、调整学科布局,殷希彭一上任便多方调研,反复论证,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使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期间,军事医学科学院相继在三防医学、航天医学、航海医学、营养学、流行病学等研究中取得突破。在这些研究中,殷希彭作为领导和专家,不但参与重大项目的筹划、论证和组织协调,还亲自参与了大量研究和试验工作。

此外,他提出“军事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应用科学就具有任务性强、综合性大的特点”“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任务,就是研究解决国防建设中迫切需要的问题,为部队提供所需要卫生技术措施。”

这些思想,对于把握我国军事医学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作用。

1966年3月,殷希彭调任总后卫生部副部长。

6年后,他被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生癌变。作为一位病理学教授,殷希彭非常清楚自己的病情。因此,手术出院后,他更加珍惜已经不多的工作时间,半年一次的定期复查被他一再推迟。

1974年10月4日,殷希彭住院检查,结果为胃癌扩散,脑弥漫转移。此后病情不断恶化,时常出现昏迷状态。

1974年12月5日2时45分,殷希彭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军事医学工作岗位。

(本版图片均翻拍于《从教授到将军》一书)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