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带一路”倡议展示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智慧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未来将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还展示出崛起的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的意愿、能力和智慧。

1.“一带一路”为世界提供新的公共产品

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思想观念、制度模型、文化形态、生产方式为其他民族国家提供了模仿和借鉴的目标。因为大家都可以用、愿意用,所以称之为公共产品。应该说,尽管以战争的残酷和数千万人的生命作为代价,西方文明对近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是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做出了伟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西方为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由于其提供者的主导地位和私利目标,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公害的特征。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将提供一种新的国际公共产品。众所周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是基础设施建设,即在合作互利的基础上,与沿线及周边国家共同修建道路 (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港口、

输油管道以及通信电缆等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迫切需要的民生项目,把亚欧非大陆紧紧连接起来,形成跨越国境的人流物流大通道。这不仅必将推动其所经过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而且这些基础设施也必将成为各国人民的公共产品。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帕拉格·康纳在 《超级版图》一书中也认为,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极为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就像每个国家都需要安全一样,它们同样也都需要基础设施。在这方面,中国无疑是主要提供方。这个观点反映了“一带一路”的真实特点。

其一,交通连接促进人民交往和生产生活物资的流动。国家主席习近平讲过多次: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各民族之间只有加强交往,才能加深理解和做到民心相通。通畅的物流则形成全球化的新平台和各国之间生产生活的相互依赖。民相亲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状态必然要求和睦相处的世界和平环境。

其二,基础设施是现代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近代以来形成的国家及其在此基础上由西方主导制定的国际关系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不公平但是有序的国际秩序。从历史来看,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的功能及对民众的重要性显然远远超过国家。“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帝国早已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之中,但大路仍在。至 2018年,苏联作为国家已经消失了 27年,但是俄罗斯境内所有的交通设施、石油管道、通信网络还在为人们提供服务。都江堰距今已经将近 2300年了,仍在默默地造福中华民族。新加坡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很小的城市国家,但它凭借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深水港口设施吸引世界各国的物流聚集,并衍生出庞大的金融业和服务业,新加坡人的日子由此过得很滋润。所以,基础设施比相关国家政权存在的时间更长,基础设施可以重塑不同地区人群和经济体间的关系,实现土地、劳动力以及资本产出的最大化。

可见,“互联互通”的力量远远强于政治和军事力量。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下,美军的横行自由、美元的为所欲为已经引起了世界很多国家人民的不满,所以,苏联解体后,很多西方左翼学者甚至认为,对于现实世界的最大的苦恼在于,虽然西方现行体制问题多多,苏联自身也是问题多多,但苏联解体毕竟使其失去了一个替代模式的参照系。目前,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有巨大缺口,“一带一路”需要中国和其他国家一起合作提供公共产品,这是中国“一带一路”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一带一路”不仅是倡议,还是愿景和行动。“一带一路”通过“走出去”,重新认识世界、走进世界,改变自己,我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被世界重新改造。显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现行的国际秩序带来了新思路和新经验。

2.“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经验

21世纪初以来,由国外开始,继而在国内热议的一个话题是“中国模式”。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大致分为两大观点,即有和没有。西方学者坚持认为,根本不存在“中国模式”,所谓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恰恰是采用西方的市场经济方式,借用西方的社会保障手段,完全没有自己原创性的内容。总之,他们认为,中国成就来自向西方学习。部分中国学者认为没有“中国模式”的主要理由有四:首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制度,特别是民主政治制度的改革还远未结束,中国改革还存在很多严重问题;其次,中国的做法也不具备可复制性,因此称不上“模式”;再次,党中央也没有采纳这个提法,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使用的都是“中国道路”;最后,“中国模式”是西方人提出来的,我们不必随着西方的音乐起舞。西方的这种提法是一种“捧杀”,是“中国威胁”的同义词。但是,争论双方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中国模式”提出的基础是中国改革开放 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于是,对中国是怎样取得伟大成就的系统描述就是一个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基本判定,我们肯定不能将其解读为照搬西方模式,完全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很难解释为什么西方一些主要国家至今不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也不能解释中国是怎样解决几亿农民的问题的,因为几亿农民的问题是西方根本没有遇到过的,更不能解释一直被西方攻击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问题,所以,在巨大的成就面前,谦虚地讲,我们至少有一些中国经验。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基础就来自中国经验。在改革开放中,中国人民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深刻感受到一个道理:要想富先修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经济联系起来,带动起来,中国开始腾飞,人民迈向小康。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朋友面对中国成就,充满了好奇,迫切想知道中国是怎样做到的。2015年 12月 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与非洲国家签署了中非“十大合作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减贫惠农、绿色发展、公共卫生等,其中的中国经验跃然纸上。

不仅如此,中国经验还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经验的实质是对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一重大发展阶段的理论说明,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标识和话语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沧海变桑田。新中国成立时,5亿多人口的人均 GDP只有 13美元,今天将近 14亿人口的中国人均 GDP将近 9000美元,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在奥巴马政府进行医疗改革前,仍有 17%的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欧盟人口最多的德国总人口都加入医保,规模也不过 8000万人。中国虽然至今问题很多,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但是,拥有世界第一庞大体量的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穿住行、教育、医疗等都有了基本保障,这不能不说很了不起!伟大的成就是由许多成就积累起来的,因此,伟大成就绝无可能都来自偶然,其中必有规律可言,即中国经验。

既然中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是成功的,既然这个经验可以提供给其他国家迫切需要的全球公共产品和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什么有些西方人还拼命唱衰,或者对着干呢?因为中国经验的意义还在于,它打破了西方模式全部正确的神话。

毫无疑问,西方模式取得了近代以来的极大成功,但这并不能逻辑地推导出,西方模式是世界各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久以来利用手中强大的话语权和俯视他国的综合国力,声称:其他民族国家只有按照西方模式,才能走向现代文明,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比如,不实行西方那样的民主政治制度就是独裁专制,就是野蛮。美英军队打击伊拉克,在没有找到其宣扬的合理理由后,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居然说,美国军队入侵伊拉克是给伊拉克人民送民主,以结束萨达姆的暴政专制。

所以,中国成就证明了中国经验,也证明了西方模式不是其他国家和民族通往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世界是多元的,各民族国家是平等的,可以有,而且肯定有其他模式。西方国家的很多做法和制度模式有其存在的特定条件,中国经验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影响将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实施而不断显现。

3.“一带一路”为世界提供中国文化观念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向世界提供了公共产品和中国经验,还展示了新的文化观念。

冷战结束后,西方主导了国际话语权。西方文化观中的核心观念,比如自由、民主、公正,既反映了西方文明中生产方式的性质,也代表了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现在更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这些西方观念已经随着西方商品的交易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西方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维护自身权益的文化信心也日益增强。中国要向世界说明自己,展示自己,为消除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现行秩序中的弊端和不公正而在全球治理方面做出努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了其中的文化理念,即被中国称为“丝路精神”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是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中国对国际社会又一次思想观念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涉及

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的有 12个,涉及 2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均已实施;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有 8个,涉及 23个国家。无疑,当“一带一路”倡议变成现实的时候,世界会呈现一个新的样子。

习近平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供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满足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就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在参加 2016年 8月 3日上午外交部蓝厅举行的主题为“第五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共商共建共享丝路:机遇与未来”的会议时,王毅外长在发言中讲到,“一带一路”三年来取得的进展表明,规划布局初步完成。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表达了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意愿,超越了传统的丝绸之路的范围,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合作框架。迄今有 3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政府间合作协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全面展开、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正式签署,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从规划布局向落地生根、深耕细化的阶段迈进。

“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形式之一,是中国在现行国际秩序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贡献,是中国智慧的体现。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