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于2019年4月16日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对申报课题进行了集中开题评审。以下观点均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观点。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印传染病医疗合作框架的创新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中印关系(Sino-Indian relations),现代意义上指位于东亚中华民国及其继任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位于南亚印度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二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和相邻国家,其关系伴随着冲突与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于二国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最终导致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关系冷淡;接着就是中、苏对抗和印、苏结盟。1976年二国恢复互派大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畅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穿越南海、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亚非欧三洲,与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文明之路、创新之路,它的建设实施仅仅靠中国是不够的,离不开沿线国家的合作与支持,而印度是南亚次大陆上最大的国家,中国与印度是否能够友好深入地合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

(一)中印合作的现状

1、中印两国在政治领域的合作硕果累累。2018年,中印两国首脑在武汉实现会晤。除了双方的政治领导人的密切交流往来以外,中印之间的对话交流机制也更加丰富起来,使双方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2、两国在经贸合作方面发展迅速。数据显示,中印之间的经贸额增长迅速,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贸合作仍然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3、文化合作方面更加丰富。中国和印度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与印度的历史文化交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二)中印合作的困境

1、中印地区利益的冲突与猜疑。地缘关系在两国的合作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与印度地缘相接,印度却受到一些国际言论的影响,对中国的发展一直存在忌惮和猜疑,认为中国的发展会影响到印度的战略发展安全,“强邻为敌”的言论更是让印度对中国高度警惕。因此,印度对中国战略发展并不予以支持,中国与印度不容分割的地缘政治关系,又使印度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这种复杂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印大规模的合作,也影响了两国的政治互信。

2、边界问题悬而未决。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相邻,由于历史的原因,始终未划分清楚,但是争议也较大。1914年,麦克马洪提出将西藏分割给英国,而中国对此始终未予以承认,1962年中印爆发边境战争,随后,中国与印度的矛盾激化,双方之间的信任度降低。虽然印度后来不再否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对于西藏地区的独立自治的鼓吹仍然不断,中印间摩擦不断,关系僵硬,此种关系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了一定的缓和。近年来,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关系再度提升,僵硬的边界问题对峙也有所缓和,虽然目前边界问题不是中国与印度之间深化合作的首要问题,但是其影响还是不容忽视。

3、国际环境局势不稳。近年来,包括印度在内的南亚地区恐怖活动频繁,现如今世界70%的恐怖活动都爆发于亚洲,南亚地区是恐怖组织的集中地,他们有着不同的信念和意识形态,各种极端主义层出不穷。虽然反恐力量在不断加强,反恐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但是效果却并不显著。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国土相邻,但是两国之间的关系非常不稳定,印巴之间是对抗关系还是和平合作关系是影响南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印巴之间的关系不够牢固,两国也缺乏足够的政治互信,这也将直接影响到中印巴的关系。4、强国的干预因素。中国的快速发展势必会造成霸权主义强国心理上的猜忌和恐惧,美国试图与印度建立友好关系,拉拢印度来共同遏制中国“走出去”。两国在军事上也展开了合作,而美国承认印度的核国家地位,印度从美国购进大量的军事武器,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对中印合作的态度更加强硬,要求更高,这无疑也给中印合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民间外交助力中印关系发展

民间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鲜明特色之一。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官民并举、社会协同的民间外交新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尤其实现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与以官带民、官民并举相结合,在解决外交“疑难杂症”上取得了突出成就,民间外交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近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和深入,中外民间交流资源十分丰富。

外交是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一般而言,官方外交往往起主导作用。不同于官方外交,民间外交手段更为灵活,可以通过不拘形式的平等协商和交流来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能有效与官方外交配合并弥补其不足。民间外交主体既有人民性特征,也有有限性特征。民间外交主体在全球治理的诸多领域中已经在演绎着多重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越来越接近国际舞台的中央,中国民间外交也继往开来,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框架,迈进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中印之间既有互利互惠,又有历史遗留问题,因此纯粹官方处理起来相对棘手,而民间外交活动则比较灵活,可以弥补官方外交之间的不足之处。

(四)我国目前卫生对外开发合作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1、短期来华培训是主要形式,有助于知识普及和交流,但对能力提高效果有限。目前来华培训班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形式,主要包括官员研修班和技术培训班。官员研修班邀请受援国政府部门处级以上官员来华参加培训,以增进受援国政府官员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实践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官员研修班的时间一般为10~21天,形式包括讲座、研讨、参观考察等。技术培训班邀请受援国各类专业技术和科研人员参加的短期培训项目,以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形式包括课堂讲课、现场实习等,培训时间一般为15~60天。但是技术人员来华培训班,目前尚未与援建医院、抗疟中心及援外医疗队所在医院的带教培养有效衔接。

2、学历学位教育比重尚小,将成为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援外学位学历教育主要包括由奖学金资助的来华留学及在职学历教育项目。目前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教师、学者到中国大学学习或开展研究的奖学金主要有中国政府奖学金、商务部MOFCOM奖学金、长城奖学金等,可攻读的项目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普通进修生和高级进修生,时间一般为1~7年。相较于其他培养模式,学位学历教育更受受援国医务工作者的青睐,因其学历学位证明有助于其回国后的职业发展,获得晋升或加薪。同时,这些来华留学生具有中国情结,在未来的技术合作和卫生外交中,中国可以获得“留学红利”。

3、援外医疗队的带教培训与技术合作的作用日益突显。派遣援外医疗队作为技术专家力量的输出,是中国对外卫生人力资源合作的重要渠道之一。为受援国医务人员提供技术培训是援外医疗队的工作职责之一。援外医疗队员在受援国工作期间,在医疗点开展培训带教,“手把手”教授当地人医疗卫生技术,同时通过日常工作中与当地医务人员的配合,逐步让当地医务人员熟悉并掌握相应的医疗技术。此外,援外医疗队也会应受援方的要求,在医疗点或当地其他医疗机构开展讲座培训。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