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中国留学之父容闳组织的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留学史。在之后的中国社会发展变革中,留学生们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连在了一起。

1949年,新中国正式宣告成立,留学事业经历曲折后迅速发展。时至今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留学生源国。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了66.21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了51.94万人。

新中国70年的奋进之路,离不开留学事业的有力支撑。从高精尖的科学技术突破,到经济社会各个基础领域的发展,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留学生们为新中国各个阶段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 百废待兴,建设新的中国,立足于世界各国之林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可以看作是新中国留学事业的第一个阶段,留学生基本都由国家或单位公派,以服务国家建设为主要目的,留学政策较为谨慎,受国际国内政治局势影响也比较大。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中央人民政府非常关注留学事业的发展。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派遣了44名中共高级干部和烈士子女赴苏联留学。

1950年12月,新中国向东欧国家派出了第一批35名留学生,开辟了新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先河。

1.jpg

1949年开国大典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65年,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主要派出留学生的目的国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同时也向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派遣了少量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专业以工科为主,所学涉及航空、地质、化工、石油、钢铁、军事、医药、机械、天文、水文、气象、造船、交通运输等40多个国内亟需人才的专业,学成后全部回国,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之后,文革对留学事业产生了严重冲击,1966-1971年间公派留学完全中断,1972年开始恢复外派留学生,但数量极少。

2.jpg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对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鼓励和引导。

1949年12月,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正式成立,直属于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各地也先后成立了“归国留学生招待所”,专门负责接待回国工作的留学生和专家学者。虽然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与阻挠,留学生们的回国之路变得非常崎岖,但依然挡不住他们的报国热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数千名包括欧洲和北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留学生和学者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的回国服务,如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叶笃正、程开甲、谢希德等等。

正是有了他们,新中国才有了基础科学上的一步步突破,才有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才让新中国在世界上立足。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