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航班上,张瑜与邻座的一位留学生有过一段简短而令人难忘的对话:

“您是回国探亲吗?”

“不,是任务完成后回国。”

“为什么要回国呢?在美国干得不顺吧?怎么不想办法留在美国呢?”

张瑜对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及表述的观点不免感到惊愕。然而他的话,也的确反映出那个时期出国热的一个真实侧面。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大批学子涌向国外,各自怀抱着不同的动机、目标与梦想。以报国为目的和志向出国留学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这些人回国后大多成为国家建设,尤其是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中坚、骨干和活跃力量,许多人做出了不凡的贡献。但也有一部分人的心态和愿景,如同飞机上与他对话的那位学生一样。张瑜深刻意识到,毅然选择回国是正确的。

以钱学森为榜样,践行留学报国

当年,钱学森先生留学报国的感人事迹早已在国内外广泛传播。1947年,36岁的他在美国著名高校获得终身正教授职位,但他不为这个“金饭碗”所动,而心系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兴衰,不甘心自己的祖国永远积贫、积弱,坚持回祖国服务。他不顾美国当局的阻挠和迫害,矢志不渝,不忘留学报国的初心,与美方斗智斗勇,在祖国的营救下,终于在1955年10月8日回到祖国这片热土。

钱学森先生回国后不久,即投入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成为“两弹一星”和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并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为第一任所长。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人才,又率先倡议创办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亲任近代力学系的系主任,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

张瑜说:“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高速空气动力学专业的第一届学生。钱学森先生对我的成长,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政治方向和人文素质修养上影响至深。我在美国完成访问研究后,谢绝美方恳切挽留,义无反顾地返回祖国服务,也是受到钱学森先生的影响。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始终是我心目中的榜样。”

钱学森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意志不仅仅影响了一代人,他的表率作用成为众多爱国知识分子心中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

回国后,张瑜继续在两个学科方向上努力钻研,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指导气体动力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在管理科学领域,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指导管理科学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论文,为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评审管理科学专业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除了承担一线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承担管理工作,“双肩挑”。他在国内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后来还经常给企、事业单位管理层进行高端管理培训。

张瑜的工作得到了大家和组织的认同,1988-2000年,连续三届被选为中科院管理干部学院校党委委员,获得过“优秀教师”荣誉证书,并受到过破格晋升工资的奖励。从1993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务院颁发的证书。

2008年8月,经选拔张瑜成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被分配在观众呼叫中心工作,系专家组成员。2008年7月31日——8月3日,应奥组委相关负责同志的要求,给48名奥运管理骨干连续进行了近4天《有效的管理者》课程培训,受到热烈欢迎。奥运结束之际获“优秀志愿者”证书。随后又获奥运志愿者推荐单位——欧美同学会授予的“荣誉证书”,由时任会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颁发。

回忆以往经历,张瑜的体会是:“我们要志存高远,同时要脚踏实地,不可计较名誉、地位,竭诚为祖国努力工作,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能够奉献所学知识和智慧即好!”

学习、研究、弘扬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钱学森先生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几乎家喻户晓,但他在教育领域艰辛的付出,突出的成就、建树与贡献却不为许多人所知晓,包括科技界、教育界、新闻媒体和众多青年朋友在内。这对我国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构成损失!”张瑜说:“这与宣传、介绍钱学森在教育领域卓越贡献的工作缺失相关,而我们作为钱学森直接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作为钱学森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的直接受益者、亲历者和见证人,也不无责任。”

2007年,张瑜在《科学中国人》杂志第9期发表了万字长文“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4月2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五千字的文章“作为教育家的钱学森先生”,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2008年9月20日是中国科大学建校50周年,张瑜又编著出版了《钱学森与中国科大力学系火箭小组》一书。

2011年9月22日,为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张瑜应邀返母校中国科大作报告,介绍钱学森在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在随后8年以来,张瑜应邀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28所高校作了286场报告,其中包括中国科大、中科院大学、清华、北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还包括5所军事院校,如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加上在科研等单位所作的15场报告、在全国19所中学名校所作的21场报告,总计讲座、报告了322场。

钱学森是倡议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第一人,在教育领域和人才培养方面硕果累累,很不寻常。1958——2018,在中国科大建校60年间毕业的本科生将近6万名,其中涌现了68位中科院和工程院的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向以“千生一院士”而著称,即平均每一千名本科生中就出一位院士。在钱学森实际主持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工作的8年(1958——1965)期间入学的1千名学生中涌现了8位院士,同时还有8位将军,他们大多在国防科技战线工作。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视察中国科大时,对时任校长万立骏感叹道:“你们科大出了好多将军啊!”校长答:“总共32位”。

钱学森先生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不仅决定了中国科大毕业生的特色,也影响和带动了全国众多高校向着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方向整合。从当年全国只有一所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到后来有多所科技大学、科技学院、理工大学和理工学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高校的发展和建设。

“学习、研究、弘扬钱学森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是科技界、教育界、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新闻媒体,以及青年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这种责任感也是这些年来我能够克服困难,锲而不舍地宣传、介绍钱学森教育思想、教育实践、高贵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动力来源。”张瑜说。

“如果我们这些钱老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直接受益者,亲历者和见证人不把这些具有长远意义的不平凡经历和感受汇报给国人,将是严重的历史性过失。我们在学习、研究、弘扬钱学森教育思想、教育实践、高贵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应当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有关钱老教育思、教育实践、高贵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具体内容和事例,反映在张瑜的讲座和报告中,以及发表的多篇文章和相关报道中。比如:

2013年2月发表在同年第四期《红旗文稿》上的“正确解读‘钱学森之问’”;

2016年4月发表在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的《钱学森研究》第一辑中的“钱学森先生引领的成才之路”;

2017年9月发表在《科学中国人》杂志上的“为什么我要赴200余所高校介绍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2019年6月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科学新闻》杂志上的报道:“口述历史 传承精神——专访钱学森先生在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第一届学生、中科院大学教授张瑜”。

……

张瑜说:“我会在有生之年继续尽我所能,以多种形式为学习、研究、弘扬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高贵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怀而努力奋斗,让它在教育界、科技界以及广大师生和青年朋友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钱学森先生曾坦言: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2013年10月21日,庆祝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张瑜参加了大会。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在他的演讲中两次提到钱学森,其中一处,一字不落地引述了钱学森说的这段话。习近平主席号召全体留学人员向钱学森同志学习!

“钱学森先生言行一致,毕其一生践行留学报国的崇高理想,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为有钱学森这样的学长而感到光荣与自豪。希望正在留学和将要回国的留学人员,不负祖国和时代的召唤与重托,把个人的理想和才华,融入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共创中华民族更加光辉、更加美好的未来!”张瑜说。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