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出故事

一个感应器只有创可贴大小,能实时检测人体的皮肤性质,并通过皮肤的状态测算一个人的健康程度……日前,由王禾翎带领的团队研发的皮肤柔性传感器已走出实验室,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相比医院里的大型专业设备,这款柔性传感器最大特点就是体积小、便携,更适合家用。”说起新产品的市场前景,王禾翎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扬。

2021年1月,王禾翎从美国西北大学的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回国后成为嘉兴市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的PI研究员。在嘉兴,王禾翎一边继续从事固体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一边带领团队开展成果转化,短短一年时间便结出硕果。

“我们(嘉兴)这个团队是一直在努力向上。”1987年出生的王禾翎如是说。名字里带“禾”的他,好像天生就与禾城嘉兴有缘。来到嘉兴一年时间,他带领的团队不仅“火力全开”,他个人也成为青年人才的杰出代表。

说起选择嘉兴这个决定,王禾翎直言:“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突破创新,这和红船精神中蕴含的首创精神是高度一致的,我和团队也将继续在红船精神的指引下不断争取新的进步!”

从孩童时的科研梦到清华博士:

路漫漫兮夜以继日

初见王禾翎时,其和蔼的模样很难让人联想到他是个一丝不苟搞科研的“技术大咖”。他的办公室可以用简单朴素来形容:一张办公桌,一个简易书架,两张沙发凳,一个储物柜,几盆绿植,就是全部了。他说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中,不常待在办公室里,没必要搞得太复杂。

这样的气质应该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1987年,王禾翎出生于陕西西安。和普通孩子不同,王禾翎从小便确定了要走科研道路的目标,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王禾翎长大后终于实现了孩童时的梦想,成了一名科研工作者。

王禾翎说他有现在的成绩,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和熏陶。和所有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王禾翎的父亲从小就对儿子寄予了厚望,希望儿子能够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将来能够做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于是从小就特别重视对儿子的培养和引导。

而王禾翎自己也非常争气,从小到大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06年,王禾翎顺利考入清华大学,从本科一路攻读到博士。2015年从清华博士毕业后,王禾翎选择前往美国西北大学深造。

“博士刚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学术造诣还不够,想进一步深造一下,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所以当时就选择了出国。”回忆起在美国西北大学的那五年,他谈到,最大的收获不是发了几篇文章,而是拓宽了科研视野。王禾翎告诉记者:“我当时所在的课题组非常高效,而且每天的实验任务安排得非常充实,我们现在这个皮肤柔性传感器的科学原理就是在当时一遍遍梳理才走通的。”

谈到为何近乎痴迷于科研工作,王禾翎如此解释科研的魔力。他说,科研的过程就像是抽丝剥茧,你知道真相就在那里,但接近真相没有捷径,只能一点点钻研。当你解决了问题A,发现又出来问题B,然后很可能还会出来问题C……在这个过程中,哪怕只是攻克了一个非常小的困难点,都是进步、都会让他兴奋不已。

  插画 张利昌

学成归来:

尽其所能来回报祖国的培育

“因为我是中国人,我肯定会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用我所学、尽我所能来回报祖国的培育。”和所有拥有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一样,在出国前,王禾翎便规划好了自己的未来,等到学成归来,要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其实在柔电院建设之初,王禾翎便关注到了这个定位为“小而美”的专业型高端研发机构。“我对柔电院还是有所了解的,我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现在也在柔电院任职,这对于我的研发成果落地来说是个非常好的平台。”王禾翎说。

2021年1月,王禾翎全职加入柔电院,从事柔性电子器件以及三维智能结构的力学设计工作。

国外深造归来,将嘉兴作为自己的第一站,对于这样的选择,王禾翎透露了一个细节,道出了嘉兴吸引他的理由:“我当时发现国内的柔性电子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了,而在美国没法完成的科研项目可以在柔电院完成。”

入职后,王禾翎便入住了嘉兴市专门为高科技人才提供的英才公寓。公寓离单位只有5分钟的路程,每天固定两点一线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感觉到枯燥,而是给了他足够的时间来专心搞科研。

他说,可能从事科研的人,都耐得住寂寞,性格里都有一种“一定要把它做出来,行不行也要走到头看一下”的坚持,过程中也会有消极的时候,但过了情绪低落期,还是要接着往前走。

柔性电子是一个很特殊、但却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相对于传统电子,柔性电子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满足设备的形变要求。

要在这个科研领域“开疆拓土”并不容易。提到研发背后的故事,他来了兴致,仿佛在科研中有用不完的精力。他举例说,关于目前研发的这个传感器,首先要考虑怎么把皮肤性质通过数据反映出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常常一思考就要花好几天。原理的问题解决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传感器的一些关键部件都需要定制,但是很多企业觉得产品还在研发阶段,前途不明,大家都不敢接这个活,产品的市场化道路也因此卡了壳。

“但是加入柔电院之后,我们的研发就可以推进了,我觉得我回国的选择无疑是对的。”王禾翎说。

也许普通人并不理解他在做些什么,但是王禾翎正在用他的方式,在他的领域内造福广大百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实验室走向经济主战场:

锲而不舍追梦红船旁

在科研的道路上,王禾翎称自己是一名学者,在研发的过程中有许多个微小、对他来说却非常有意义的时刻,“我们开发这个传感器的初始阶段,其实还没有完全搞通里面的科学原理。但是经过不断积累,我们终于疏通了支持它运行的科学原理,想到了这东西还能这样来做,这是一个特别开心的时刻。还有就是在柔性研究和推向市场的问题上,柔电院把我们之前卡了那么久的问题解决了,对我们来说也是个很大的惊喜。”

在王禾翎看来,能做自己热爱和擅长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当你活在这种热爱中,内心自会充满信心和勇气。”

出国前,王禾翎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固体力学,后来才转向研究柔性电子,“我以前研究的力学跟柔性电子是密切相关的,来柔电院以后,现在开始进行柔性芯片、柔性微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谈到自己的研究领域,王禾翎有说不完的话:柔性电子器件和一些产品级器件,是电子产品必不可少的基础,就像是把电脑零部件中的CPU做成柔性的,这样集成起来更容易,也打破了限制,更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如今,在领域内小有成就的王禾翎,在嘉兴完善的软硬件体系支持下,更加深入地开展研发,不断攻克技术堡垒。

在成果转化上,目前王禾翎正在带领一个10多人的团队进行产品开发。此外,作为一名科研学者,他所看到的、想到的不止于眼前。在做好成果转化的同时,王禾翎也没有放弃前沿科学的研究,他成立了另一个“小而精”的5人团队,坚持两条腿走路。用他的话来说,前沿科学研究可能要在5年或者10年以后,才能有相关的应用出现。但是,前沿科学研究在培养人才上非常有帮助,能锻炼人的科学思维能力。也许经过几年的历练,团队将来还能出一些科研“大咖”,成长为省级、国家级领军人才。

摆出态度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透过重重的光环,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极为真切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在国外深造5年,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术造诣的王禾翎,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为科研事业贡献力量。用他的话来说,用科学报国,才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耀。

从闷头于实验室做研发到走向经济主战场,促进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坚定的科学梦想和与时俱进的理想抱负。走向市场意味着科技力量的聚焦也相应地重新定位,一方面要着力于精深技术的开发,打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另一方面也要兼顾细微之处,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如今的嘉兴,像王禾翎这样的科研人才不是一个人。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艰难路途中,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激情饱满、执着坚守,致力于造福百姓。在采访王禾翎的过程中,对于所获得的荣誉,他总是保持着非常谦逊的态度,当提及他的研究领域时,又十分自信和骄傲。他是这么形容科研工作者的:耐得住寂寞,撑得起理想,不辜负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