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六一(上海引进人才,驻沪某企业管理人员)

采访记者:何易

回想一个月来在上海做志愿者的经历,感触颇多。我是一名“海归”,先后赴法国、英国求学,在英国、香港、新加坡工作多年。 2020年初,我在新加坡经历了2个月轮流上班,以及将近3个月的居家办公。与国内不同,在新加坡大家相对独立,居家办公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朋友间调侃,早上跟微波炉聊天,中午和客厅窗帘问答,晚上和台灯对话。远离祖国和亲人,常有孤独和无助感。

2020年7月,我从新加坡回到上海,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上海疫情防控较好,工作生活如常。今年3月,疫情逐渐爬坡,发展很快。3月上旬,公司开始轮流上班,中旬从“上海虹口”公众号上看到招募志愿者的信息,抱着了解社区、奉献爱心、回馈社会的心态,我报名参加了志愿者。

3月18日,第一次参与社区的核酸排查,扫码专员上岗。地点在毗邻的小区,为1500多人扫码检测。同一时段,配有3位年纪较轻的志愿者、4-5位年纪较长的志愿者,人手相对适中,但若有志愿者临时有事,工作量将大幅上升。工作中,遇到一些老人没有智能手机,带着身份证焦急地找志愿者帮忙;出现小朋友年纪太小,看到‘大白’就哭,挣脱着想回家的问题;也见到90多岁的老人坚持坐着轮椅,被70多岁的晚辈推下楼做核酸的场景;还遇到天气冷,我穿着防护服,被阿姨劝说“大白孕妇”坐着扫码就好的乌龙。社区中最真实的场面和朴实亲切的关怀,让倒春寒的三月日渐温暖充实。

4月1日,浦西封闭管理后,转为在居住小区内服务。七八百人的小区,不少是老人。志愿者从20多人,发展到近40人,其中,30多位是共产党员,20多人是退役军人。由志愿者队长李大哥统一安排管理,轮流担任核酸采集、收垃圾、送快递、分发物资、配药等工作。不论阴天下雨,还是白天夜晚,大家随叫随到,忙而有序。有一天夜晚下大雨,不少物资堆集在小区门口,来不及搬运。李大哥带领大家抢运,及时分发到每家每户。

当社区发放的物资或团购食品到达时,队长安排有空的志愿者下楼发放,若一栋楼志愿者较少、或没有,便安排其余楼栋有时间的志愿者帮忙分发;团购高峰时期,志愿者队长和居民沟通,团购前先与队长沟通,需调查送货方证书,并尽量减少团购,物品限于生活必需品,到货后进行消毒,以保障小区内志愿者及居民的安全。由于防疫物资较为紧张,社区发放的防护服数量有限,而核酸采集以及收垃圾的工作被评为较高风险工作,优先保障从事这两项工作的志愿者人手一套防护服,我与其他志愿者们也都自备防护用品,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也为物资做消杀。

工作日时间,我与大部分志愿者一样仍需居家办公,完成日常工作;疫情当中突发事件时有,经常需开协调会,或与客户沟通联系,有时忙完工作顾不上吃饭,就投入到志愿者服务中去;有时先完成志愿者的任务,晚上再加班完成本职工作。整个小区在居委会和志愿者管理下,在居民的积极配合下井然有序。

我分工服务的楼栋,大多是7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子女不在身边,有的不太会用微信,遇到困难较多。如:微信建群后不会修改群备注、不会登记健康云核酸码、不会做抗原测试、不会团购、不会微信支付等。都需加倍耐心地协助,团购时帮他们多“团”一些食品。并帮助他们对购买或分发的物品进行消杀。有时还将自己团购的牛奶、面包送给有困难的老人。4月12日晚10点多,楼栋微信群里说停水了,及时协调,报修物业,来人检修楼栋烧坏的电机,11:53修复,忙完一天躺下确实有点累了。

回到上海的2年多,如果不是这次的居家抗疫,我大概没有机会这么清楚地了解楼里的住户,没有机会认识小区里的邻居,没有机会感受邻里互帮互助的温暖,没有机会领悟到上海人的生命韧性。

曼德拉在自传《漫漫自由路》中说过,“The greatest glory in living lies not in never falling, but in rising every time we fall.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能再度升起。”希望在大家的团结坚持下,疫情早日过去,迎来魔都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