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10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以“索我理想之中华”为追求,负笈海外、留学报国,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极为动人和精彩的篇章。作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留学人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国家战略的实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事业一道亮丽的风景。

  负笈千里求真知,丹心一寸图报国。作为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之后的第一批赴苏留学生,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出国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留苏学长的精神如何传承和弘扬,对今天的留学人员来说,留苏前辈的奋斗史有哪些借鉴的价值?在庆祝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之际,记者就此采访了刘利民学长。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

  坚定的爱国志

  1985年,国家教委选派一批青年人才赴苏联留学深造,刘利民学长便是这支队伍里的一员。当时正处于苏联解体前夕、恢复中苏关系之际,这拨留学生被人们昵称为“春天的第一群燕子”。“燕子昭示着春天,也预示着两国友好往来的春天来临了!”刘利民学长说。

  留学生涯在刘利民学长的记忆里留下了许多生动的瞬间。30多年过去了,讲起有一次自己在莫斯科市中心的普希金广场朗诵《致恰达耶夫》的经历,刘利民学长还像是在述说昨天的故事。刘利民学长说,自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颇深,读普希金的诗歌就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一种敬意。很快,这事儿便成为一个故事在学校流传下来。文化就这样悄无声息却又掷地有声地在不同国家人民的心灵中激荡着,经典超越时间成为永恒。

  刘利民学长表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派遣了上万人到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那一代留学生带着对建设祖国的理想和忠诚奔赴苏联,在那里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回国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20世纪50年代的留学归国学长的精神,传承到了我们80年代第一批到苏联学习的这些人员,我们把最多的时间、最多的精力都放在为建设祖国而学习上,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留学报国的爱国志和报国情。”刘利民学长说。

  学成归国后,刘利民学长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俄语教学和俄罗斯文化研究工作。他曾担任世界俄语教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和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凭借在该领域的杰出贡献,俄罗斯总统普京曾两次亲自向刘利民学长授予俄联邦国家最高荣誉勋章“友谊勋章”和俄联邦总理金质纪念奖章。此外,他还曾获得过象征俄语教学最高荣誉的普希金奖章。

  不变的报国情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留学人员数量迅速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留学已经成了大众化的社会现象,出国和回国留学人数呈现井喷式增长,出现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留学潮和归国热并存的现象。“时代在进步,和当年留苏前辈们相比,学习的知识、理论体系等可能会发生变化,但认真努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会随着时代改变。”刘利民学长说。如今,留学报国的使命已落到了新一代年轻人身上。刘利民学长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继续传承和弘扬留学报国光荣传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创新创造实践,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用敢为人先的锐气、上下求索的执著,刻苦钻研新知,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为助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留学人员的磅礴力量。

  刘利民学长表示,不论身在何处,留学人员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百余年来,一代代留学人员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

  “实践证明,广大留学人员不愧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不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欧美同学会为更多的留学人员学成归国、报效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欢迎广大留学人员加入我们留学人员大家庭,共同为报效祖国而奋斗!”刘利民学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