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上粉丝与创始人胡秀娟合影留念

多元化的人生价值取向

“体会最深的还是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碰撞。见识了不同的文化、语言及生活后,我变得更加坚定而开放,内心也越发地成熟。遇到和我认知相左的事情,也能比较冷静的分析和处理。不是简单被意识形态和情绪所左右,而是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别人。”胡秀娟学长如是说道。

“其次是固有认知与思维的碰撞:由于不同国家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经常按照中国思维去办事情,碰壁之后才恍然大悟。”

2018年3月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京剧》活动现场照片

从生活独立到思想独立

“因为远离家人,没有父母的指点,也没有人愿意指出你的错误,这样走了很多弯路”,胡秀娟说:“一开始面对别人的不理解,经常情绪失控,面对身体的病痛往往是痛哭之后仍需面对,时间久了,于是就不得不去适应国外孑然一身的生活,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面对病痛和情绪,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学会了忍受寂寞和孤独,学会了在孤独中保持自我。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成长是在付出代价和承担责任后逐渐生长出来的。”

“在几年的留学时间里,独立思考能力、忍受孤独和寂寞、坚持自我的能力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品质,只有不轻言放弃、不轻易更改目标才能抵达要去的地方。”

“而独立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懂得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出国前,我也是个几乎来者不拒的“大好人”,吃亏也不愿跟人起争执。但渐渐的在磨砺中,尤其是在国外,中国人一向喜欢委婉的表达,经常搞得“歪果仁”一头雾水,习惯了把话绕10个弯儿的表达方式却令自己常常深受其害,于是懂得了应该有自己的边界,遇到不公的事会为该争取的权益争取到底,有明确的立场和想法并敢于表达。”

2018年于俄罗斯乌拉尔艺术展览馆举办的喀秋莎年度拓展活动欢乐剪影

2018年8月4日喀秋莎沙龙俱乐部线下活动精彩合影

因为俄语情结,希望让更多“俄语人”走到一起

“‘俄语人’这个称呼不能狭义地定义为‘学俄语或者懂俄语的人’,而是所有具有俄语情结的人。”这就扩展到一个很大的群体,大家都对俄语国家有着很深的感情,共同的情怀让大家沟通和交流都很顺畅。

从乌克兰留学回国后,胡秀娟就开始从事与俄罗斯相关的工作。2016年初,她创办了喀秋莎沙龙俱乐部,给有浓厚俄语情结的人们提供一个交流空间。谈起自己创办喀秋莎沙龙俱乐部的初衷,胡秀娟说:“在俄语国家留学和工作的经历,让我真实地体会到了独立成长的辛酸苦辣。回国之后,我对国内的许多事情都不熟悉,内心苦闷过,也迷茫过。所以,我比谁都清楚,“俄语人”这个相识、相知、相聚平台的重要意义。”

创业初衷都是美好的,但过程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胡秀娟回忆到,喀秋莎沙龙俱乐部第一次组织的大型活动,其实是她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活动,那是一场俄语诗歌朗诵大赛,当时想利用工作之余组织大型活动,在没有经验、缺少资金、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艰难地完成了比赛的组织工作。真正去落实的时候才发现,最大的困难在于说俄语的人数是有限的,愿意出来比赛的人很少,号召力也不强,在比赛还有四天要开始的时候,评委10个人,参赛人员只有4个人。胡秀娟一个个微信群里加人,大约加了1500人,最终,她的努力感动了一部分人,终于有了观众,最后才得以成功举办。

对于“俄语人”这个圈子,胡秀娟坦言:“我现在认识不少‘俄语人’。他们大部分仍在坚持从事与俄语相关的工作。俄语国家海归的圈子不大,但我们很团结。大家因为共同的情结走到一起,抱团取暖来获取更多的力量和支持。我认为这意义重大。”

2017年12月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菊隐剧场成功上演俄罗斯史诗剧《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现场剧照

打造一个以中俄两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垂直性平台

2017年8月,胡秀娟偶然机会去看了人生中第一场话剧,看完之后心中突发奇想自己也想做一场话剧,可是转念一想,没有资金、也没有经验,没有演员,也没有导演,就连排练场地和剧本也没有,所有必要的条件全然不具备。但勇于尝试的她,在9月份的时候,自己作为独立制作人、出品人、执行导演及演员四重角色,开始自行组织17个非专业人员进行排练。几次排练之后,人都走光了……是的,大家都看不到希望,平时都要上班,时间上很难聚齐,更重要的是,谁都不知道该如何演话剧,连请专业导演的钱都没有……

对于当时的胡秀娟来说,这无疑就是一种打击,但她并没有放弃,开始寻找第二轮人员,最终通过8次的排练,每周一次的排练频率,终于在2017年12月2-3日,胡秀娟作为出品人、制作人联袂中国著名翻译家、剧作家童道明老师及中国戏曲学院教师、青年导演马笑老师制作了俄罗斯史诗剧《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并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菊隐剧场成功上演,同时,话剧一经上线,在半天之内卖光了所有的预留票,并且得到了人民日报、俄罗斯第一频道、人民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央视网等多家媒体的专访与报道。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