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实让她思考“优质教育”的意义

  图片说明:陈菲与学生合影

陈菲被安排到南涧县第二中学教授八年级的地理和英语,从大理到南涧县二中要坐四五个小时的车。当地刚下过一场雨,透过树上的雨珠,陈菲看到了一所窗明几净的学校,她满心欢喜。

不过,她很快就遇到了困难,而且是教学之外的。在她当英语老师的两个班级里,每个班有60名学生,其中3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由于缺乏家庭关怀,这些孩子更容易出现成长问题。

每逢周三英语早读时,陈菲都发现有一个小男孩会偷偷跑出课堂,翻墙出校园。

在陈菲的追问下,小男孩告诉她,父亲在深圳打工,他每月都有100元的零花钱,但“读书没用,反正初三毕业后我也是要出去打工的,不如现在早点去,那是一个特别矮小的孩子,刚到我的腰这里。”

缺乏关爱、辍学率高,是农村教育无法回避的痛。在贫困地区,读高中、走出大山发展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他们大多选择和父辈一样外出打工,或者早早结婚再离开家乡,从而造成新一批留守儿童的出现。

这个立志改变农村教育的年轻人深感震惊,“我刚进去的第一个月,很难适应,因为那个孩子,每当我星期三那节早读,他就逃课,一直持续了一个月,到最后一到星期三的早读课,我就害怕,得先数60个孩子有没有坐齐。”

她意识到,比起应试成绩来说,与孩子平等沟通,让孩子寻找到自己的定位,看到未来的可能性更重要。

  图片说明:陈菲课堂授课

这点正是她思考的“优质教育”的意义,也与“美丽中国”支教的理念相符,和传统学校不同,在“美丽中国班”里是不采用成绩排名制,实行导师制和小组学习制,鼓励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比如班里有孩子篮球打得好,但是学习差,就鼓励他往体育方面发展,有的学生很爱扫地,就让他负责楼道卫生。”陈菲说。

她还和其他在南涧二中支教的“美丽中国”老师们将一项给学生讲不同的职业的课程带入了校园中,“让他们知道,他们所想象的职业是需要有一定学历在后面。”

“哪怕他初中毕业之后,回去种田了,我们也希望他做一个,能够被人尊敬的农民,或者一个高科技农民,我们是希望他们把职业当作是有创意的在生活,而不是被迫,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

放下自己很多选择的可能性

  图片说明:陈菲及美丽中国其他支教老师与学生们合影

就在接受记者采访前的一个月,陈菲的支教结束,她离开了南涧二中,“两年,不是我带给他们多少知识,我觉得是他们教会了我东西”。

从最初的一腔热血到去挖掘、去发现应该带给孩子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在她看来,“美丽中国”人身上都有一种情怀与责任感,他们可能是被外界误认为自私的“90后”,也有可能是看上去与贫困山区不沾边的企业高层。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招募高级总监李霖菲说,谈起这些人,内心充满敬佩之情,“能够在这么年轻的年纪,放下自己很多选择的可能性,深入到一线的农村地区去做一名普通的村办小学的一名老师”。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