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美国格律文化传媒集团全媒体平台携手上海东方网,联合全球多家机构、留学组织和华文媒体,跨越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隆重推出“中国留学生的四十年”大型专题报道,记录40年留学潮中40位中国留学生的命运与故事、奋斗与荣光。以海外学人的心路,见证中国崛起;以中国留学生的视角,回望改革开放。今日刊发第十七期,王辉耀:我选择了开放的人生】

少年时的王辉耀有一个梦想,成为像庄则栋那样的“一代乒坛球王”,走出国门,以小球推动大球。后来,他如愿走出国门,视角不再局限于自我发展,而是着力推动国际人才事业、中国全球化的发展,并创办了全球化智库(CCG)。

  王辉耀出席国际论坛并发表演讲

一切都始于1978年。从四川到广州,从北京到加拿大,从加拿大到香港,从农村插队青年到广州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从对外经贸部到出国读书、回国创业,王辉耀兜兜转转的人生的每一次突围都站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如今已花甲之年的他依然对那个时代充满感激之情。在开放的大背景之下,一个原本普通的小城少年的生命开始加速奔驰。

第一次突围

在地里干活,每天挣两毛钱,冬天冻得直跺脚,只能靠喝辣椒水取暖,正在成都金堂县插队的高中毕业生王辉耀此时看不到任何未来。

  王辉耀 加拿大留学MBA毕业照

此前,他非常着迷打乒乓球,每天把偶像庄则栋的名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挂在嘴边。和那个年代人们单调的着装一样,理想也是千篇一律,参军、当运动员是所有人的向往。拼命成为全校冠军后的王辉耀,乒乓球梦想搁浅,最终破灭于上山下乡运动来临时。

“去了,去了,终于去了,十七岁的我终于来到了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人生的道路就从这里开始了。”他曾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但农村的生活远比他想象中的艰难。

去村里拿《参考消息》,听大喇叭广播,与世隔绝的王辉耀不放过任何一个得知外界信息的机会。10月的一个夜晚,他正躺在茅草屋里发呆,突然在广播里听到了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的消息。他意识到,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来临了,这也是他唯一翻身的机会。

经过两个月的复习,王辉耀顺利拿到广州外国语学院的通知书。他是班里唯一考上大学的幸运儿,当时的高考录取率不到5%,兴奋的他骑着自行车在成都的闹市区绕了好几圈。

  王辉耀 大学时期留念

40年后,再回顾这段往事,王辉耀很感慨,称这得益于他告别校园的时间只有一年半。

“还是很幸运的,”王辉耀说,“恢复高考、之后的派遣留学生,一个对内,一个对外,都是改革和开放的象征。所以我觉得邓小平的政策,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雄厚的基础。”

国际化的缘分也就此结下。他选择了当时的“冷门专业”——英美文学。这和他的兴趣爱好有关,从小爱读书又想当诗人。“歪打正着,”王辉耀说,他认为这奠定了他的人文基础。

  王辉耀:工作期间参与签订三峡国际工程合同

一封录取通知书的确改变了王辉耀的命运,他至今记得自己拿着信去生产队调户口时的心境,“原来我是大城市的户口去到农村,现在从农村调去广州。很戏剧的一个过程。”

更大的变化是在他坐了三天两夜火车,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中国开放最前沿的城市广州,能透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大量外来人员涌入看到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频度,这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1978年,连一心只专注于读书的王辉耀都察觉到了一些变化,有同学突然带来了录音机,放起了邓丽君等港台歌星的专辑,校园里有人随着音乐跳起了交谊舞,大家的服饰也变了,喇叭裤成了流行。

还有一些家在香港的同学,带来了各种杂志和书刊,这让王辉耀惊奇不已,他一边翻阅一边思考,“为什么大家都是中国人,港澳台那时候感觉他们跟内地人看着不一样,或者说他们气质上就感觉不一样,完全是开放的。”

“今天的中国完全变了,我们可能跟港澳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在发达地区,你还能感觉人们更有文化更有想法,但在当时感觉,人才流动太重要了,我们需要开放,我们需要更多地吸引人才进来。”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