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5日晚,亚洲文化嘉年华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图为罗尼·林斯在亚洲文化嘉年华现场。资料图片

图为穆赫辛·法尔贾尼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阅览中文书籍。本报记者景玥摄

图为沙海丽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考察时留影。资料图片

图为白罗米(左一)就罗马尼亚汉语教学情况接受当地媒体采访。资料图片

中国的规划经验为世界提供范本

(巴西)罗尼·林斯

中国政府的“五年规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政府保持了政策的连贯性,从而得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完成了众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项目。这种短期与长期规划的有效对接,正是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认真做事、做实事的表现。

2011年,我跨越1.8万公里首次前往中国,在广州参加一所高校举办的研讨会。除了惊叹于中国城市的繁荣和人民的友好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所有的中国研究人员都在谈论自己未来几年的工作和学习规划。当时我非常疑惑:中国的研究人员为什么要自我加压、制订如此具体的计划呢?

此后几年,我又陆续走访了中国的众多省份,慢慢找到了答案。在山西参观当地中小企业时,我听到负责人对未来产品销售量、创收额等乐观期待;到甘肃偏远的乡村,农民朋友也信心满满地计划要攒多少钱、盖多大房子、把孩子送到重点大学深造等等。在中国,制定宏伟蓝图和详尽的实施步骤,这已成为各个行业的标准做法,并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追本溯源,这种文化的形成在于,中国政府制定政策有着严格的计划性和连续性,最典型地体现在中国的“五年规划”上。在西方很多国家,执政党走马灯般轮换,执政纲领虎头蛇尾,所建项目常常半途而废。中国政府的计划性和执行力让人钦佩。

从“一五”计划的鞍山钢铁公司,到“十三五”规划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中国政府的“五年规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阶段性规划与长期目标相辅相成。在五年规划的基础上,中国又创造性地制定了更长远的规划。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曾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现在,前两个目标已经实现。在此基础上,2012年中国又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中共十九大在重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之后“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为中国描绘了新蓝图。

实际上,很多大项目的实施并不是孤立的“五年”,有的甚至跨越了多个“五年”。中国政府保持了政策的连贯性,从而得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完成了众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项目。比如促进西藏长期发展的“世纪工程”青藏铁路,从1958年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建设,到格尔木至拉萨2006年全线通车,前后历时48年,几乎跨越了10个“五年规划”。说到底,这种短期与长期规划的有效对接,正是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认真做事、做实事的表现。在一些国家,类似于港珠澳大桥、青藏铁路等这类巨大工程可能需要上百年建设。

再举一个例子,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就一直致力于扶贫工作。这项任务极其艰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此后,中国政府多次实施土地制度改革。尤其是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升了中国农业生产力,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提供了很重要的制度保障。

在实现7亿多人摆脱贫困的成绩上,中国政府又蹄疾步稳地提出:2018年和2019年分别减少1000万贫困人口的计划。如此锲而不舍,2020年全部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必将如期实现。

中国的规划经验为世界提供范本,值得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学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已经结出合作共赢的丰硕果实: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带动当地有效就业,提升了相关国家自主发展能力。中国一直倡导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他们积累的发展经验从不吝惜与他国共享,这种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值得点赞。

(作者为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本报驻巴西记者陈效卫采访整理)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