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具有根基和生命力

(埃及)穆赫辛·法尔贾尼

7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在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中国秉持开放心态,但不盲目照搬照抄,而是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我和中国结缘是因为一本东方游记。书中所描绘的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风情让我充满兴趣和好奇。当时我正在读高三,心里暗想:大学要是有中文专业就好了。幸运的是,1977年,埃及恢复了高校汉语教学。原计划填报开罗大学文物学专业的我在得知消息后马上改变了想法。最终,我被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录取,成为该校恢复中文专业后的首批大学生。

1987年,我到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那时,北京的物资还不太丰富。记得我当时费了好大劲、找了很多地方才买到胶卷相机。如今,中国民众几乎人手一部先进的智能手机,随手就能拍下美好时刻。中国发生的变化完全是翻天覆地。很多城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行人熙熙攘攘,处处能感受到发展的脉动。

之后我又10多次访问中国。我到过发达的大城市,也游历过偏远的乡村,每一次都能看到不一样的变化。中国如此迅猛的发展让我对其原因颇感兴趣。我致力于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希望从中探究出中国智慧,并将这些智慧推介到阿拉伯国家,让更多人能从中了解中国成功发展的秘诀。

《论语》《诗经》《左传》《战国策》……这些中国古文典籍中蕴含了为人、为学、为政的丰富智慧。70年来,中国从一个基础落后的国家稳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认为这是源于中国没有割裂传统,没有忘记国家之本。7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在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

中国秉持开放心态,但不盲目照搬照抄,而是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借鉴先进经验但不简单移植”,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

我经常将读到的一些启迪人心的语句抄在本子上,有空时就拿出来揣摩体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让中国的发展具有根基和生命力。

现在,埃及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汉学家和翻译家投身于译介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在埃及的书店里,中国作家的书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埃及读者渴望了解中国。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恰恰是反映中国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

从读一本书引起我对中国的好奇,到现在从事中国文学翻译工作30余年,我对中国的热爱随着对其了解而更加深厚与炽烈。和中国的缘分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也将伴随我一生。

(作者为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本报驻埃及记者景玥、黄培昭采访整理)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