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倡导文明互鉴
中国的未来与“一带一路”紧密联结在一起,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穿过伊斯兰世界东部,通往伊斯兰世界西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伊斯兰最早在中国传播的泉州出发,经过东南亚的伊斯兰国家、印度洋的伊斯兰国家,抵达伊斯兰世界的中心阿拉伯地区,又可以到达北非、中非的伊斯兰国家。随着马达加斯加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继续向撒哈拉以南非洲扩展。这种扩展也离不开伊斯兰国家,伊斯兰合作组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有22个成员。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能否和平相处将依赖于在伊斯兰世界会发生什么。中国人需要了解伊斯兰信仰、伊斯兰信民、伊斯兰教法以及在伊斯兰教法之上的伊斯兰价值观。
为了世界和平,也为了建设“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不仅是“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提出者,更是这一思想的践行者。“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是最大的文明交流互鉴工程。习近平主席正是在两个伊斯兰国家首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新华网,2013)。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新华网,2013)。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都是伊斯兰国家,可见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中对伊斯兰国家的重视。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到半年,又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系统阐述了各种文明应交流互鉴的观点。他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要秉持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的原则。他呼吁世界不要从“文明冲突论”的视角看待不同文明,而是要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事实,唯其如此,“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新华网,2014)。
习近平说,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主旨演讲。习近平说,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中阿双方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对方,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创造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和谐相处的典范。中国将继续毫不动摇支持阿拉伯国家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反对一切针对特定民族和宗教的歧视和偏见。我们应该 一道努力,倡导文明宽容,防止极端势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习近平说,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选择。“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否则,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阿拉伯国家正在自主探索发展道路。我们愿意同阿拉伯朋友分享治国理政经验,从各自古老文明和发展实践中汲取智慧(人民网,2014)。
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亲赴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把通向首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的“一带一路”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定位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习近平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题为《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的演讲,呼吁弘扬亚洲价值。习近平说,中国和南亚国家都拥有悠久历史,都崇尚向善友爱、包容互鉴、和谐共生。作为亚洲文明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愿同南亚国家加强文明对话,共同传播东方智慧,弘扬亚洲价值。习近平说,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使再强大也永远不称霸。
2 016年1月,习主席又到中东,访问了三个伊斯兰大国——沙特、埃及和伊朗。
2016年1月18日,在对沙特阿拉伯王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沙特《利雅得报》发表题为《做共同发展的好伙伴》的署名文章。习近平在文章中写道:中沙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往来于双方的驼队络绎不绝。中国唐代时期,大食国遣使来华。中国明代穆斯林航海家郑和远航吉达、麦加、麦地那等地,盛赞所到之处‘民风和美',‘诚为极乐世界'。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新华网,2016)。
1月19日习近平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会见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伊亚德时说,中方和伊斯兰合作组织开展友好交往4 0多年来,确立了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社会制度的相处之道(新华网,2016)。当日发布的中国和沙特两国《联合声明》指出,双方强调,不同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处(新华网,2016)。
1月21曰,习近平主席访问埃及期间,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说,中东国家的难题如何破解?关键要加快发展。发展道路的选择,关键要符合国情。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阿拉伯谚语讲: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痒。”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上,照搬没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实践才出真知。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依据自己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新华网,2 016)。
1月22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这是时隔14年之后中国国家主席再次访伊,对重开丝绸之路意义重大。伊朗和中国是古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自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习近平主席至少七次分别在比什凯克、上海、雅加达、纽约、德黑兰等地同伊朗总统鲁哈尼举行会谈。
1月23曰,习近平主席在德黑兰会见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习近平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和伊朗都是发展中国家,两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选择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方愿同伊方在国际地区事务中相互支持,共同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展(新华网,2016)。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习近平说,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新华网,2017)。
2018年7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阿布扎比同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穆罕默德、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会谈时再次强调加强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包容互鉴。习近平指出,要把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落到实处,夯实政治互信,继续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支持对方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阿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方视阿联酋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点国家,赞赏王储殿下提出“重振丝绸之路”设想。双方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和产业政策沟通,规划好、运营好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促进中东海湾地区经济发展。中方愿同阿方打造全方位、立体化能源合作格局,深化投资和金融合作,拓展创新合作。要加强安全合作,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坚持民心相通,密切人文交流,加强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包容互鉴。当前,西亚北非地区民众普遍盼稳思定,谋和平、行改革、促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中方愿同阿方深化战略合作,积极探索以发展促和平的中东治理路径,通过政治途径解决热点问题,共同促进中东地区安全稳定(新华网,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