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道外区三马地区滨水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一脉传承的建筑理念

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大师也逐步被“束之高阁”。在北京研读期间,聪慧睿智的葛如亮逐步开始在学术上“消隐”自己,并将身心全部投入到“实际盖房子”的建设社会主义高潮中。1955年,葛如亮选择体育建筑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始设计长春体育馆。葛如亮回避师承脉宗,闭口不谈学术观点,一心埋头设计体育建筑,深入到建设现场,得以全新自我发展。1956年,他离开清华大学回到同济大学时,由他设计的长春体育馆已经接近完工。作为上世纪50年代为数不多的国内省会体育馆设计者,葛如亮从此成为国家体委最早的体育建筑专家,按照今天的说法应该是首席体育建筑专家。在其后中国体育建筑的建设论证和设计评审工作再也没缺少过葛如亮的身影。翻看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葛如亮建筑艺术》,首篇收录的就是其在《建筑学报》1957年第9期上发表的题为“大型公共体育馆设计”的研究论文,第二篇是同样发表于该期题为“天津、武汉、长春三个体育馆设计分析”的研究文章。在多政治运动少学术科研的年代,能在国内最顶级建筑刊物的同一期里同时发表两篇专业论著,阐述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以自己设计的长春体育馆为案例研究分析体育建筑的设计机理和推演观众席视线计算公式,真的是难能可贵、可圈可点。在中国体育建筑设计标准体系建立的记功柱上应该镌刻上葛如亮的名字,因为他在体育建筑设计领域的专精覃思已经成为历史的经典记录。

沪宁城际铁路镇江火车站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尽管葛如亮没有像他的导师梁思成一样致力于古建筑研究,但在他早年的体育建筑研究和晚年的旅游建筑设计中,无不蕴含着师道传承的民族基因和中国建筑的精神魂魄,也因此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肯定和点赞,尽管那个时代中西方的建筑交流还很少。1988年英国修订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册》中载入了葛如亮参与或主持的建筑设计项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其刊物上发表的“关于民族形式与现代技术的探索”一文中,评价葛如亮在浙江瑶琳仙境设计的瑶圃是中国地方乡土风格的展现。作为为数不多的被西方人编入建筑史的中国建筑师,世界建筑界权威刊物《空间与社会》杂志曾载文称赞:“葛如亮教授设计的灵栖洞入口建筑,出类拔萃,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形式上都显得优雅大方,并具有当地风格。”

江苏邳州市吴闸商业中心建筑设计。

什么是“当地风格”?如果我们将其含义上升到学术层面,其意就是指对中国本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指实实在在的落成建筑。梁思成先生在将中国古建筑的脉络完整梳理后,提出了盛唐建筑的八字特征,“斗拱宏大,出檐深远”;他的学生葛如亮在体育建筑设计中提出的”视觉质量分区图”被建筑界誉为“葛如亮视觉质量分区图”,并被后来的中国体育建筑的设计所广为采用。中国建筑师进取的脚步在建筑历史的发展中永远没有停歇,始终在砥砺前行。梁思成给我们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故事,给了我们仰望星空浩渺的视域;葛如亮给我们勾画了中国乡土建筑的现代图景,给了我们俯瞰人间沧桑的视窗。梁思成告诉我们了中国建筑从哪里来,而葛如亮则告诉我们了中国建筑往哪里走。圣贤的回眸总是深情默默,大师的展望同样炯炯有神。

<  1  2  3  4  5  >